油气信息化

东方物探“供需对接”提升服务能力

截至4月中旬,东方物探研究院智能计算中心在解释系统局域网内部署完成了深度求索公司开发的智能助手DeepSeek-R1,并成功实现了解释计算机系统运维能力的大幅提升。这是该研究院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又一举措。


研究院根据油田公司技术需求,针对多波处理解释技术,联合纵波、转换波、横波信息,突破单一纵波对复杂砂体、气藏识别的局限,在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通过横波处理解释攻关,有效恢复气云区构造形态。在四川盆地梓潼地区,通过多波处理解释攻关,提升了隐蔽型河道砂体识别能力和刻画精度,识别砂体增量达30%,有效提升了非均质储层及含气性预测精度。


坚持以创新为主线串联技能相长、领域相融、目标一致、优势互补的团队,构建合力突破、携手并进的大团队格局。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打破传统研究团队单打独斗模式,整合探区业务和科研团队,打造“十大科技团队”,服务的探区油气发现参与率达100%。围绕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三大领域勘探开发需求,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研究团队和非常规研究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将煤系地层中薄砂岩储层的预测吻合率从71%提高到86%。


制定专家进探区制度,发挥专家智囊参谋、创新引领作用,让专家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积极发声、建言献策。研究院因地制宜打通科技攻关堵点,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加速聚合,打造勘探开发技术利器。公司高级专家巫芙蓉领衔“梓潼3井三维VSP井地联合多波成像与储层预测技术攻关”等项目,指导公司中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地震数据的三压力预测技术探索研究”,取得15项重要技术成果,助力深层页岩气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开放、竞合、共赢理念,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广泛运用外脑资源,依托数智化平台,打造群策群力、智慧共享的“创新共创生态圈”。研究院连续24年举办青科会、青年科技论坛,输送超过4000名青年科技人员成为群众性技术创新生力军;评选出职工技术创新成果80余项,以小改小革助力生产提质增效;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竞赛,形成比学赶超、百花齐放局面;多措并举打造形成科技创新高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


长庆分院融入油田“岗位建功‘十四五’、油气跨越6800”全国引领性劳动竞赛,开展工业化制图大赛,完善升级深层煤岩气、宽频处理等9项技术,推动处理解释成果精度实现新提升。


强化数智技术引领,建设高效、强大、智能的物探算力云,为物探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实现了人力与算力的优势互补,打造创新最强大脑。


研究院开展智能作业调度、智能资源监测、存储优化等关键技术攻关,资源管理颗粒度由机柜级提升到节点级,建成“资源池化、软件云化、应用可观测、工作随网行”的物探算力云,数据吞吐量增长2.37倍,助推重点项目高质量运行。


来源 | 中国石油网消息     时间 | 2025-04-25
【分享】

返回

工作时间:am 9:00-pm 18:00

(8610) 8758 9901

您还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我们工作时间主动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