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以“诠释配电物联网架构体系,推动能源互联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9年(第三届)中国配电技术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1000多位配电领域专家代表出席会议,共同交流探讨、分享经验,探索研究推动配电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科学院周孝信院士、陈维江院士应邀出席并做了精彩报告,会议期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重磅发布了配电物联网技术发展系列创新成果,对配电物联网的建设理念、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和演进计划进行了系统性的全面论述。
2018年8月,在第二届中国配电技术高峰论坛上,国家电网公司设备管理部提出了以“云、管、边、端”为架构的配电物联网构想,在近一年时间里,国家电网公司在“云、管、边、端”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重要理论、技术、产品等快速涌现,配电物联网持续推进。
“云”层采用“物联网平台+业务微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架构,实现海量终端连接、系统灵活部署、弹性伸缩、应用和数据解耦、应用快速上线,满足业务需求快速响应、应用弹性扩展、资源动态分配、系统集约化运维等要求。
“管”层采用“远程通信网+本地通信网”的技术架构,通过通信通道IP化、物联网协议、物联网信息模型,实现通信网络自组网、设备自发现自注册、资源自描述,支撑边端设备的即插即用,满足配电业务处理实时性和带宽需求。通过对电力通协议与物联网协议的应用现状、协议特性及应用场景进行调研和对比分析,并结合通信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面向对象的、信息模型与配电业务深度融合的配电物联网协议,为实现海量设备的即插即用、广泛互联、全面感知提供了技术支撑。
“边”层采用“统一硬件平台+边缘操作系统+APP业务应用软件”的技术架构,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通过边缘计算技术提高业务处理的实时性,降低云主站通讯和计算的压力;通过软件定义终端,实现电力系统生产业务和客户服务应用功能的灵活部署。
“端”层采用“通用硬件平台+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设备业务应用软件”的技术架构,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状态、设备状态、环境状态以及其它辅助信息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并执行决策命令或就地控制,同时完成与电力客户的友好互动,有效满足电网生产活动和电力客户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配电物联网相关标准也在同步制定之中,目前已完成《配电物联网技术导则》 、《配电物联网云平台功能规范》 、《配电物联网MQTT协议》等11项团体标准,以及《智能配变终端技术规范》、《配电物联网:架构与功能要求》等两项国际标准的立项申请。
据悉,国家电网公司下一步将按照技术引进、实践验证、标准制定、全面推进的步骤,充分借鉴成熟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并结合电力行业的实际应用特点,以建设技术先进、开放共享的配电物联网为目标,着力构建配电物联网产业生态。
通过构建技术体系开放的智能配变终端生态环境,智能传感、智能终端、通信网络、软硬件平台设施、数据服务、第三方应用开放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将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态体系,实现共赢共享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枢纽、开放、共享”配电物联网的平台价值。
(本文转自中国能源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