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拜腾与一汽战略合作 造车“新旧势力”交锋
随着众多新势力造车企业首款车型相继进入量产阶段,新势力造车企业与传统车企之间的深化战略合作越来越频繁。

在新旧势力造车企业交织的时代,“合作”、“代工”成为最为鲜明的特征。当然,这一切不仅是对电动汽车的生产组织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未来车企之间合作模式的一种探索。

继江淮为蔚来“代工”之后,4月20日在国内首次亮相的拜腾与一汽的战略合作,再次引发外界热议。据了解,中国一汽将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拜腾B轮融资,未来双方还将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一汽与拜腾的 “牵手”,让外界人士颇感意外,两者之间无论是企业历史还是高管履历均无任何交集。目前一汽正处在全面改革时期,而拜腾一直未能解决生产资质的问题。

对此,拜腾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毕福康表示:“建立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都应该着眼大局,并且需要利益的平衡以及双赢的结果。现在看来,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可能要到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才能重启,因此,一方面我们会积极准备去申请获得资质,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未雨绸缪,考虑其他的方案。”

通过此次合作,也让外界看到新旧势力企业之间合作的多种可能性。实际上,除了上述合作,目前众多新势力造车企业正积极寻找与传统车企合作机会。但可以看到,这些参与合作的传统车企都有相同之处,即有一定生产能力,但产品缺乏竞争力、品牌不给力,并且技术能力与品牌建设长期不匹配。

为避免受制于代工方,影响公司品牌的独立性,一些新势力造车企业坚定走自建工厂的道路。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坦言:“与传统车企合作有可能回到以前的‘老路’上,鉴于以往在传统车企的经验,我们希望用全新的方法来做不一样的用户体验,因此现在与我们合作的主要是互联网企业。”

合作大于竞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任何一波浪潮的到来都会淘汰一批企业,也会造就一批新的企业,这与其是否具备互联网基因并无联系,如在汽车领域,吉利、比亚迪、奇瑞,成立之初都采用一些新的方式和方法造车。

网联化与电动化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契机。有行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势力造车企业,都能够在新的浪潮当中获得先机。

传统车企不愿意被取代,但却深陷自身体制无法大刀阔斧去改革。北汽董事长徐和谊曾坦言,建立和培育一个品牌,没有多年漫长的过程是培育不出来的,但国企的问题在于,付出在旧体制下很可能荒废,导致许多中国品牌昙花一现。

新势力造车企业能否重塑格局还尚属未知,但却初显端倪。目前来看,随着蔚来、威马等众多新势力造车企业首款车型相继进入量产阶段,原以为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相互“搏杀”的情况,现实却是“一派祥和”,新势力造车企业与传统车企之间的深化战略合作越来越频繁。

从本质上来看,两股势力存在天然合作的可能性,均希望打造用户想要的产品。但新势力造车企业更侧重提供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生产质量监督和维护客户关系,而之所有无法形成全方位合作,主要在于传统车企不甘沦为产业链最低层。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通过电动汽车轻资产代工模式,品牌企业、代工企业、零部件企业可以各展所长。这可能是我国在电动车行业增强创新能力,强化品牌建设,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值得探索的一种模式。

强化议价能力

可以预计,在本届车展上,诸如特斯拉、威马、蔚来、奇点等新势力造车企业的量产车型均会亮相。但看似百花齐放的背后,却面临诸多难题,如资金、资质、供应商的选择、工厂建设等问题不能短时间内解决,量产车型不能依照计划按时投产等。

为此,新势力造车企业不得不去找土地、寻合作,但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当然,一些背靠BAT等互联网巨头的企业,可能会有更多的资金实力,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相比之下,目前类似拜腾等一些进入的企业,在国内无资本巨头投资,资金规模远远不及蔚来、威马,因此需要和传统车企合作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然而,合作是建立在双方资源互换基础上,如果其中一家企业资源较为丰富,那么会具备更好的“议价”能力。

比如比亚迪与戴姆勒公司打造的电动汽车品牌腾势,由于该品牌并没有生产资质,因此只能由比亚迪生产,腾势的所有公告、合格证都在比亚迪手中,导致其在名义上成了比亚迪的产品,最终带来的利润分配不公平。

在一汽与拜腾的合作中,毕福康特意提到合作的两点前提:一是一汽有丰富的供应链资源;二是有政府支持。这两点对于新势力造车企业至关重要,此前奇点汽车CEO沈海寅曾多次计划,建立属于新势力造车企业的“联盟”,来共同研发与采购,同时打造电动汽车平台。

但“联盟”仍迟迟未见成果。沈海寅透露:“在独立打造第一个平台之后,奇点汽车未来的平台将会寻求合作。”其实,从另一维度来看,奇点汽车也是强调合作最多的企业之一,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并不具备很强的“议价”能力,只有合作才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并降低生产成本和缩短研发周期,同时会吸引实力更强的供应商参与其中。
(本文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 | 2018-04-24
【分享】

返回

工作时间:am 9:00-pm 18:00

(8610) 8758 9901

您还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我们工作时间主动联系您。